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爱,是唯一的底层逻辑……

母亲在康养中心

曾春香
老有所乐 徐绍荣 摄
  送母亲到康养中心后,我们几个兄弟姐妹新建了一个群,群名叫“妈妈养老群”。

  母亲已过耄耋之年,日渐衰老。挺拔的身躯日渐“缩水”,修长的手指变得笨拙,早年意外受伤的肩胛也更加倾斜。从客厅到房间那几米距离,母亲得走上十几二十步。老去的母亲是寂寞的,特别是父亲逝世后,她常对我们说“闷”。之前她跟小弟一起住,但小弟两口子早出晚归,白天大多数时候家里就只有母亲一个人。我们姐妹虽说也不时来探望,但不能做到时刻有人陪在母亲身旁。我们让她多到楼下走走,认识一些新朋友,但这对于母亲来说并非易事——一来母亲不善于主动结交朋友,二来小区里多是外地人,母亲蹩脚的普通话跟人沟通起来也障碍多多。母亲也不爱看电视,说是操作太繁琐了……

  平常我去探望母亲,告别的时候她都会倚在门旁看着我进电梯,眼里满是不舍和期盼。每每这时,我内心总有隐隐感伤和无奈——虽说与母亲见一面就少一面,但身为中老年人的我们,肩上都有沉甸甸的担子,承欢膝下和职场奋战,难两全。

  商量送母亲到康养中心的那个晚上,我因事晚到。当我走进小弟家客厅,看到母亲坐在沙发上,满脸笑意,心知姐弟们已经把母亲思想工作做通了。第二天,姐姐们去实地考察,看到康养中心像宾馆,基础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有护工轮流值班,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增值服务。隔天姐姐们带母亲去体验,选了一个有飘窗的房间,母亲坐在飘窗边,悬空的双脚兴奋地摇晃着,活像一个小孩儿。我们在群里看着姐姐发过来的视频,倍感心安。

  那一天晚上,姐姐就帮母亲收拾好了随身的物品。第二天早上,姐姐们就准备带母亲正式入住康养中心了。母亲坐在餐桌旁边,坐在她习惯的位置上,吃着她常吃的面条:爵士面加上肉和青菜。母亲用枯瘦的手拿起筷子,挑起面条,慢慢地送到嘴边。母亲的心思并不在面条上。她侧着脸,看着熟悉的一切,眼里没有昨天的兴奋劲儿,而是无奈和忧伤,还带有一丝彷徨。我知道母亲的隐忧,她是担心我们不要她,把她送到养老院一放了之。在母亲的认知里,康养中心就等同于一些只提供最基础保障的养老院。姐姐们带着母亲到地下车库,母亲侧弯着身子缓慢地走着,不时回头……

  果然,母亲入住康养中心还没到两天,就吵着回家,像一个小孩儿一样闹脾气,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还赌气不观看康养中心特地为老人们安排的文艺汇演。我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在她的固化认知里,老人是要跟儿子一起的,哪怕是跟女儿在一起也不行。按照他们老一辈的说法,百年之后女儿的供奉他们是无法享受的。这些思想根深蒂固,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再加上母亲到了这个年纪,思维行动跟小孩子一般,不顺心就闹,让人又抓狂又无奈。

  为了能让母亲安心,我们轮流去康养中心陪伴她、劝慰她。在外地工作的兄妹就在群里发语音。我们又唱白脸又唱红脸,好说歹说,让母亲知道康养中心是目前最高规格的养老之地,让她知道我们兄弟姐妹做这个决定的充分考量……几天下来,母亲也似乎想通了一点,再加上母亲得知我们当年的老校长也在康养中心,还有很多之前在机关单位退休的老干部也在康养中心,母亲的内心又释然了些,不再闹脾气不参加活动了。

  可是母亲的执念还是反复“作怪”。兄弟姐妹免不了在群里吐槽,但最终都形成共识:不再吐槽,不再批评。统一思想,统一阵线,统一策略。这是一场孝心的持久战,钱是其次的,最考验子女的是耐心和宽容之心。子女必须要学会“不跟父母亲一般见识”,这样才能做到“久病床前有孝子”。我们去探母亲的时候,还会选择性地把一些照片、视频发到家里的大群,让小辈们也从中学会关爱长辈。

  在陪伴的过程中,姐姐还悟出了一个窍门:就是用越南话跟母亲交流,母亲更容易听进去。我们一家是从越南归国的侨民,虽说母亲能够中越双语无缝衔接,但母亲的童年和青年的记忆是用越南语承载的。听姐姐在群里这么一说,不由得想起有一次姐姐陪着母亲,给她唱越南歌剧《兰与蝶》,母亲满脸陶醉的情景。为了方便护理,经母亲同意,姐夫帮母亲把留了几十年的长发剪短。姐夫拿着剪刀细心地剪着,大姐在一旁不断地用越南话夸母亲。虽说夸赞的语气有些夸张,但母亲显然是很喜欢的。看到母亲情绪稳定多了,小弟一家去探望母亲。视频中,母亲跟小侄儿坐在床上,母亲一边轻轻抚摸着小侄儿的腿,一边跟小弟聊天,享受着天伦之乐。

  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姐姐来电让我过去,姐妹俩一起陪母亲过节。我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前往。来到康养中心,母亲已经跟其他老人坐在位置上了,剪了短发的母亲比原来精神了许多。我站在旁边跟母亲招招手,母亲微微笑了。来组织活动的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在主持人的带动下,老人们玩起了击鼓传花,一束绢花在老人手中传递,他们笨拙地接过花,然后左顾右盼的才把花往下传。看着这一幕,不由得想起小时候丢手绢儿的场面。一位88高龄的阿姨跟着志愿者走进房间,不一会儿换了一身晚礼服,披着头纱走到大众面前,简直就是一个小公主,大家争相拍照。一位叔叔高声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漏风的牙齿,苍老的声音,为真情镶上岁月的金边。老校长也领着大伙儿高唱一曲《歌唱祖国》,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紧接着一位腿脚不便的外地阿姨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声情并茂地唱起了改编版的《天堂》: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北海,我的天堂……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位九旬老奶奶,满头银发,身穿黑衣碎花上衣,手拿一朵红玫瑰高举过头,左右摆动唱着“潇洒走一回”,多么通透!合影环节,所有的志愿者蹲坐在前排,此刻黑发与银丝同欢,笑靥携慈容相映,画出了一个生命的同心圆。志愿者还别出心裁为老人涂上口红,逐个拍照留念。我和姐姐也和母亲合了影。

  回到房间,旁边的床位安排了一位老人苏姨。苏姨比母亲年长,互相介绍之后,母亲便一口一个姐姐叫上了。老人的女儿燕姐热情开朗。一番交谈下来,发现原来我们之间还有很亲近的缘分,这一下母亲更开心了。燕姐说:“还是到康养中心好,吃好住好,有人定时巡查,又有伙伴聊天。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一个个都是‘孙总'——照顾孙辈的总经理,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人身边。”母亲在一旁听着,默默地点着头。我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群,让母亲给外地的哥哥和妹妹留言:“你们放心吧。妈妈会安心在这里的,你们也放心去工作。照顾好身体,有空多来探探妈妈就好了。”从康养中心出来。我和姐姐边走边聊:“等我们老了,也考虑到康养中心养老。”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人生课题。解题的角度很多,从个人的,从集体的,从国家的。而爱,是唯一的底层逻辑。

  (作者为小学校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海作协会员。)

 
     标题导航
爱,是唯一的底层逻辑……~~~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结缘成友,其乐融融……~~~
“我们不祈望别人的赞扬,只要每天看到花红柳绿就心满意足”……~~~
一群人间清醒的老人,老有所乐……~~~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珠城金融
   第06版:记录 副刊
   第07版:人文 副刊
   第08版:国际
母亲在康养中心
羊肉串串起四海情
漫步西南大道
步道上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