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的地理上,从西到东,居中的乌兰察布是个具有话题性的地方,从修辞的角度勘察,我在此处所说的话题性主要是指:乌兰察布式闹剧。诸多涉及乌兰察布的文艺作品,不论悲剧还是喜剧,最后大多会作为闹剧被呈现在读者面前。别误解,我所说的“闹剧”,是埃里希·奥尔巴赫在《摹仿论》中论述过的,也即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意义上的,荒唐至极却又充满了喜感。所以,在这部闹剧式的小说里,杏村的诸多匠人贡献了颇多话题,从专业的角度讲,这部书可视之为地方风俗研究,像巴尔扎克那样。或地方纪实,像司汤达那样,让索然无味的年代生活活色生香。
清明上河图式的乌兰察布地理和风俗,在作者笔下,不强调情节的冲突,不设置悬念,不在意小说的人物命运,甚至干脆舍弃了深度,不往纵深走,却在撩拨人心上下工夫,将故事扁平化,个人的手艺而不是人作为主角,像《追忆逝水年华》一样,时间才是主角。或者说有点像前段时间贾樟柯的电影《风流一代》,主角不是人物,时代才是,自然而然以至理所当然的东西被扬弃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本书中只有人物群像,但没有看到人物。
群像即匠人,匠人的命运却迥异。唐史上师从张僧繇的吴道子和杨惠之,道子画,惠之塑,吴道子被尊为“画圣”,杨惠之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在于塑技被视作雕虫小技的偏见,难登大雅之堂。《匠者》这本书中仅限于农村的手艺人也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如七鼓匠、三画匠、马裱匠、八木匠、霍铁匠、郝裁缝、姜皮匠、教书老师,车倌、种菜的、炸麻花的、蒸莜面的、压粉条子的和钉盘碗的等,如此巨细在现当代的文学中也是罕见的。作者淡化了叙述,重在描述,犹如约翰·盖利普在一本教人写小说的书中一再强调“描述的重要性”。他说,“要记住这些描述单元就是插曲,一段情节,冲突,一段情节的场面和戏剧性的场面。”然后下结论说“能写这样的小说是能手的标志。”比如说这一段的质朴摹写堪称传神:“一根羊腿骨,刮削得光溜。骨头正中钻眼,一根二号铁丝穿过作钩子。钩子上半截修长,像个鹅颈。钩子下半截短促,犹如狗牙将骨头固住。此物人称‘拔吊儿’,是捻毛线的工具。”我从其中窥见的,便是符合居伊·德波的关于“日常”的说法:“日常是所有事物的尺度。”
就此而言,作者的田野调查里包括的民间器物考古极具观赏性。除此以外,作者的田野调查里方言也是蔚为大观,比如“苦鳃”(腮帮子,用鱼鳃形容)、“作蹋”(糟蹋的意思)、“痴囚货”(骂人话,傻子的意思)、“绝气马爬”(动作,非常费劲儿的意思)等。作者对乌兰察布土得掉渣儿的方言大规模应用,貌似关心作品的情感效果,实则起到作用的是叙述效果。我们不妨说这种颂扬式的语言才会与其土著有着鲜明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手艺如果带着地方精神的话,用方言生动表述便是其个性化的形式主义。乌兰察布方言的生动、障碍、浮夸、趣味性和造悬念特质,极具发音和表情的文献考古学价值,作者将其作为要处理的材料,对小说而言,我们看到了内容决定风格的感官性表达能力。
这本小说,作者的田野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手艺,器物,方言。小说的文体生成在结构上很奇怪,没有开端和结尾,叙述不见纵深感,甚至没有主角,主体皆为描述。小说名为“匠者”,作者匠心的动机显而易见,诸多论者却习焉不察,难免挂一漏万。其实作者不止于手艺、器物和方言的匠人题材定位,其要义在讲民间历史记忆,庞大、驳杂的材料库经中国式叙事学的串接,变成了一种近乎格物的笔记式小说,在《匠者》中,不少段落篇章颇得古代笔记的神韵,像第六章“八匠之首”就最为生动,细节性和专业性皆具。
不得不说作者对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处理是待商榷的,当一个个极其简单的日常事件串接起来后,故事性倒不强了,怎么说呢?有点像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人物单元式非线性的叙述,靠人(而不是人物)一段一段推进故事,不免有逞炫才学之嫌疑,但小说的历史纵深感却弱了。我在此需要强调一下,《匠者》是长篇小说,具有特别强烈的年代性和乌兰察布田野主题的历史记忆等,虽人头众多但却牵引不出命运的周折,戏剧性一弱便显得过于轻描淡写了。
就像诗人扎加耶夫斯基说写诗的人在自己的主业之外“往往还要忙于为诗进行辩护”一样,作者名为写小说实为日渐消亡的民间手艺传统辩护,所以这是一份脱胎于行走和笔记的手艺人田野调查。
我一直强调《匠者》这本书的小说性不足,是想引出另一个话题,即小说的散文化。在这本称得上是乡村手艺人百科全书式的书写中,作者意图简单而明显,就是在小说中呈现乡村的手艺/器物“汇入一鼎而烹之”的民间、民俗知识,与其如此,我认为最好的书写方式是将每个手艺人即匠者单摘出来成章。也就是说,文体生成方式由小说变为散文,文本就会更开放,表现力道更强劲,我们从开始看到的文体局限会不存在。
说点题外话,我期待的作为长篇小说的《匠者》,其奇观性的小说构型并没有完成,如果像台湾作家张大春那样将叙述材料添油加醋,将逸闻杂事参厕其间,估计就如一卷乌兰察布版《清明上河图》神品了。
(赵卡,小说家、编剧、电影制片人,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内蒙古谍战笔记》《河渠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