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庞贵先:

遇到大风浪是一次冒险,
但也意味着渔获更多

本报全媒体记者 何美
整理货物。
  庞贵先今年42岁,是第三代渔民,他当过水手,也做过轮机长和船长。爷爷那一辈出海依靠小木船,只在冠头岭近海岸一带活动。到父亲那个时代,船稍大了一点,能跑到海南附近。而他16岁出海,现在开的已是40多米长的拖网渔船,最远到过南沙。

  “遇到大风浪是一次冒险,但也意味着渔获更多。”26年的海上生涯早已让庞贵先练就了一身与风浪周旋的本事,但每次面对大自然的怒吼时,那种夹杂着紧张与期待的感觉依然会涌上心头。

  他出海一次,短则2个月,长则6个月,对大风大浪早已司空见惯,但2014年的一次风浪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深秋,已经成为船长的庞贵先带领10多名船员在北部湾作业。那天,一个热带低压正在逼近。上空阴云密布,天是乌黑的,海是墨黑的,水天一色,这种黑仿佛要吞噬一切。雨水伴着狂风打在船身上,海浪咆哮,“大海仿佛发怒了。”庞贵先回忆道。当时天气预报显示8级风力,风力有可能还会增强,这种不确定性让庞贵先压力倍增。

  七八米高的巨浪像一堵堵水墙砸向船身,海水不断倒灌进来。船就像在爬楼梯,“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船头刚抬起来,马上又栽下去。”庞贵先死死盯着舵盘。“不能躲,必须迎着浪头冲!”“怕有什么用。”他降低船速,迎着巨浪冲去。这场搏斗持续了2天。

  船上的人都是老手,虽然紧张,但没人慌。“从小坐木船出海,比这更吓人的浪都见过,现在船大了,稳当多了。”庞贵先说。

  这次惊险历程也让他们收获了更多。“风浪大的时候,鱼群会集聚在一起,鱼反而捞得多。”庞贵先说,那次风浪过后,渔获满舱。“赚了二三十万元。”他至今说起还透着开心。

  在远离陆地的海域,渔船之间自有一套互助体系。一次远航中,缸垫损坏,船一下变得没有力气。他们彼时在南沙,要是返航维修,光来回就得一个星期,损失太大。庞贵先通过对讲机联系了其他渔船,他们像“海上快递”一样,把备用零件送了过来。“大家很团结友好,互帮互助的事情非常多。”在海上,他们就是彼此的岸。

  从爷爷的木船到父亲的渔船,再到庞贵先如今的大铁船,三代人靠海吃饭,与天斗,与海斗。庞贵先始终在惊涛骇浪中保持镇定,在未知风险前坚守希望。与风浪搏斗中,大海也给予了丰厚的馈赠。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时政
   第05版:文化·体育
   第06版:聚焦
   第07版:记录 副刊
   第08版:广告
“渔”你同行 致敬海上劳动者
美丽与危险并存,大海永远值得敬畏
科技赋能,让渔船出海作业更安全
遇到大风浪是一次冒险, 但也意味着渔获更多
人生就像打鱼, 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