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渔鑫:

美丽与危险并存,大海永远值得敬畏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邱绣华
  近日,一排排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北海地角渔港,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渔鑫(化名)黝黑的脸庞。这位经验丰富的船长,16岁便随父出海捕鱼,在海上漂流已有30余年,他的故事,如同一曲交织着自然奇观与生命韧性的海上赞歌。

  当记者问及其难忘的海上经历时,渔鑫布满茧子的手指轻敲着膝盖,记忆随着浪声翻涌——

  一个夏天的清晨,北部湾海域还浸在薄雾里。渔鑫握着舵轮的手突然一紧,船头前方海面突然炸开一片银浪。“快看!是海豚阵!”值夜的船员困意顿消。渔鑫关闭引擎,任由航船随波轻晃。他告诉记者,当时这些海豚成群结队在波涛中畅游,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深海,展现出无比的活力与灵动‌。“有十几只海豚围在我们船边,和船并肩前行呢。”他言语中满是兴奋。

  渔鑫从兜里摸出手机,拍下了精彩瞬间。镜头里,领头的海豚跃过浪尖,修长的身躯在空中舒展如弓,跟在身后的海豚追逐游玩,尽情嬉戏,与渔船共舞,宛如自然的奇幻剧场拉开序幕,一群海洋精灵正为海上劳动者演绎精彩节目,充满奇趣梦幻的色彩。当海豚群消失在波光深处时,甲板上的8名汉子仍屏息凝望……

  “左舷缆绳收三寸,稳住网口!”那是个看似寻常的夏日,阳光倾洒在海面,渔鑫带着船员们在海南岛东侧的海域有条不紊地进行拖网作业。

  突然,一名眼尖的船员手指向远方喊:“快看那边!”渔鑫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七八公里外的海面,像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搅动着。起初,只是一个漩涡,周围的海水开始急速旋转,形成一个漏斗状云柱,从海面直插半空,随后,海水被疯狂吸入,形成壮观的巨大水柱。

  “是‘龙吸水’!”渔鑫又惊又喜。水柱一边快速旋转,一边缓慢移动,周围海水翻涌,激起层层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威武气派。船员们稍停下手中的工作,站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盯着这难得一见的景象,眼中满是震撼与惊叹。“这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渔鑫一边感慨,一边手脚利落地捡起手中的活儿,继续干了起来。“龙吸水”持续20多分钟后便逐渐消散,海面平静如初,可那一幕自然奇幻景象,却印刻在了渔鑫和船员们的脑海中。

  “这大海啊,既能捧出奇观,也能掀起巨浪,是美丽与危险并存的。”回忆起2005年10月下旬的一次生死考验,渔鑫面色凝重起来。当天傍晚时分,渔鑫航船所在的北部湾海域突遭遇狂风,船尾传来浪头闷响。不久后,4米至5米高的浪墙扑向船身,24米长的木质拖网渔船在浪谷间时隐时现,舵轮在渔鑫青筋暴起的手掌下发出吱呀呻吟。黑夜中,风浪反复撕扯,像发怒的猛兽,让人不由得脊背发凉,渔鑫当时心里想: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带回去!

  “3人堵缝!2人抽水!”大副老林(化名)的吼声混着海浪撞击声在空气中炸开来。3名船员抱着竹麻、木板等堵漏材料,踉踉跄跄地扑向裂缝处,堵塞风浪冲击船身而裂开的缝隙。当船头即将迎上第五个浪峰时,渔鑫猛然向右打舵,不一会儿又一个浪头扑来,再往左打舵,船身擦着浪脊侧滑而过。

  “近30个小时里,船钟震落2次,抽水泵烧坏1台,大家丝毫不敢懈怠,持续排查水电、设备运行情况,一整晚几乎没怎么敢睡觉。”次日上午,海面终于恢复了平静,渔鑫瘫坐在舵轮旁……当导航仪上的锯齿形航迹逐渐平缓,渔鑫想起了父亲教他的第一课:大海永远值得敬畏。

  渔鑫表示,出海捕捞是浪尖上的生计,人就在暴风雨和鱼汛间游走。与海相伴劳作30余载,穿梭于北部湾至南沙群岛海域的波峰浪谷间,他用实践验证了那句,看过最美的风景,闯过最险的浪头,才懂得大海的慷慨,也了解了它的脾气。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版
   第03版:时政
   第04版:时政
   第05版:文化·体育
   第06版:聚焦
   第07版:记录 副刊
   第08版:广告
“渔”你同行 致敬海上劳动者
美丽与危险并存,大海永远值得敬畏
科技赋能,让渔船出海作业更安全
遇到大风浪是一次冒险, 但也意味着渔获更多
人生就像打鱼, 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