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珍视自己,感受自由

雨璇
  2023年,胡安焉以其自身经历为主的纪实性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出版了。此书一经上市,迅速席卷各个图书榜单,荣膺豆瓣2023年度图书榜单之首。正如他在书中所述:“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最后都不会没有意义”。

  胡安焉平均一年换一份工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绝非一个优秀者的形象。以前人们总是笃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但这样的信条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胡安焉在书中写道:确实有人天生适合在社会规则下通过工作——我指的是大众认可的有物质回报的工作——取得成就和享受快乐。但他明白,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在德邦物流上夜班的日子,胡安焉晚上七点上班,第二天早晨七点下班,一上就是十二小时。很快,他察觉到,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自己的情绪控制力在下降,脾气在变坏。之后,他前往北京送快递,起初入职顺丰。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虽然没有好的小区资源,但他的派件数量在站点中名列前茅。当站点决定将他从小时工转为正式工时,他拒绝了。因为公司存在一些毫无必要且不人性化的制度,比如早晨六点上班,晚上还要开会到十一点多,而且,晚会的内容基本是抓纪律,这让他很苦恼。他认为这对人的占有太多了。在南宁卖衣服的那几年,虽然生意日渐红火,但他无法忍受商家因竞争关系,在背后无中生有地诋毁、谩骂、造谣。这使他十分难过、沮丧,甚至开始恐惧与人打交道。

  我们能够看到,胡安焉的每次逃跑,并非因为他无法胜任工作。相反,他认真、能吃苦,深受领导、老板、合伙人的喜欢。但他人无视、麻木、不在乎的事情,他却敏感、焦虑、难以融入。所以,他承认自己的逃避。他需要不断更换新的环境,来消解熟悉环境带给他的负面因素。

  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难以觉察,社会、家庭、环境、生活施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实际上未必合理。可是,我们宁愿怀疑自己,也不愿质疑社会。胡安焉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生存方式:人生的舞台,可以且战且退,不一定非要做“斗士”,也可以当“逃兵”。

  在工作中,对胡安焉来说,最困难的部分,是和人打交道。有人说,人生90%的烦恼就是来自与他人的交流。有的人,天生擅长社交。恰似胡安焉打工的自行车店老板娘,她面对顾客有着天然的兴奋,可以做到乐此不疲,因为她很需要一种社交上的满足。与老板娘共事的日子里,他常常感到轻松。因为有老板娘在,便无需他接待顾客。

  胡安焉对自己的社交恐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逃跑也大多源于此。他是工作中的老好人,同事找他帮忙,他很难说出“不”字。他做酒店服务员时,需要上一个两头班(早上4小时,晚上4小时),大家都不愿意上,同事看他好说话,便都找他帮忙上两头班。他也害怕与人发生摩擦,担心别人说他不好。在服装店工作时,老板决定给他和其他几位员工购买社保。但他为了不破坏同事关系,主动将机会让给了其他人。他不喜欢与人讲利益,谈条件。在广告公司做绘图员时,当实发工资低于承诺工资时,他也不敢去找老板协商。他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但是,在一次次与现实的较量中,胡安焉恍然顿悟: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尽管胡安焉所从事的多为体力劳动。但无论做什么,他始终努力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留出空地。在加油站上班的日子,他报名夜大继续深造;在漫画室当学徒做美编时,尽管工资寥寥,但他舍不得工作中的隐形福利——可以读到国外但尚未在国内上架的动漫;在送快递时,他常常在洗完澡后到楼下的便利店读书;工作的这些年,他也一直坚持记录和写作。

  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始终能够看见一个“我”。无论做何事,他始终没有忘却自己,他不是麻木、冰冷、被动的,他清楚地知晓自己的身体状况、情绪状况、精神状况,他明白它们的极限所在。正如他所言,生活和阅读提供了经验,他通过这些经验观照自身、澄清自我。而这,也是他一直在生活中留心的地方。他总是努力从生活的泥淖里汲取养分,让内心关于自我的小芽慢慢成长。胡安焉说,如今我不会再为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感到惶恐不安,相反,我珍视自己的个性。虽然我仍然很无知和胆怯,但在这之下多了一份坚持和信心。

  胡安焉在《我在北京送快递》中说,“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即便生活在低处,人们总会想办法让自己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因此,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禁锢自己的牢笼。即使身处夹缝,仍会有风吹入,有阳光照射进来。我们要做的,便是在一地鸡毛、七零八碎中,学会感受风、感受阳光、感受自由。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广告
   第06版:沙龙 副刊
   第07版:品读 副刊
   第08版:国际
珍视自己,感受自由
探寻心灵进阶之路
用文字为平凡人立传
于散文笔触中探寻人生真意
上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