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让历史文物重获新生
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合浦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汉代文化、海丝文化和南珠文化,它们是合浦历史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的遗产,是历史赋予合浦的使命。
近年来,合浦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和修复力度,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文物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的建设,征地逾1056亩地用于文物项目建设;投入305万元,委托陕西考古研究院修复了160多件合浦出土的残损青铜器;完成合浦草鞋村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建设,建成草鞋村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完成合浦汉墓群——望牛岭一号墓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建成广西首个大型汉墓原址展示棚,这是合浦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动缩影;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25年合浦汉墓群与汉城遗址入选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合浦县以实际行动,通过创新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座汉代古郡绽放出时代新颜。
传播:让文物“活”起来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近日透露,博物馆正积极推进多个升级改造项目。“我们正在实施自治区宣传部支持的59万元‘海丝文物精品展’,去年已完成县财政49万元资助的二楼展厅改造。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总投资1500万元的提质改造项目,争取获得国家级专项资金支持。”廉世明表示,这些项目将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水平。
近年来,该馆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128万人次。为充分发挥海丝文物资源价值,博物馆精选85件珍贵文物,与故宫博物院、广州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宁波博物馆等知名文博机构合作,先后推出《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等专题展览。同时通过专题讲座、专家直播导览等创新形式,有效推动了海丝文化和合浦廉吏文化的传播。
创新: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彩
近年来,合浦县扎实推进历史文化研究,通过自主开展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完成了“合浦汉墓综合研究”等20个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丰硕,5年内出版了12本研究著作,总发行量达28000册,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合浦历史文化的认知,更为海丝申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相关成果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在文化传播方面,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创新开展“馆校共建”活动,年均举办历史文化讲座、文物知识普及等教育活动20余场。特别是与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合作成立的“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成功开发40余款融合汉代文化和海丝特色的文创产品,这些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作品广受游客青睐,成为展示合浦文化的新名片。
传承:让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海丝首港·合浦始发港景区华灯初上。古码头畔,商船模型与全息投影技术完美融合,再现“千帆竞发”的壮阔场景。景区自2019年开放以来,已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
在合浦月饼小镇,千年传承的月饼文化得到系统展示,从历史渊源到制作工艺,全方位呈现这一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海丝非物质文化体验馆内,贝雕、角雕等非遗工艺品琳琅满目。“海丝非遗周六圩”文旅IP持续发力,已成功举办25期主题活动,“寻梦南珠”等特色项目深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合浦县深化文旅融合,成功打造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其中,海丝首港创新推出全国首个交互沉浸式全景演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公园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海丝非物质文化体验馆跻身广西第二批非遗形象体验店。
从文物修复到学术研究,从文创开发到文旅融合,合浦近年来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这座千年古郡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