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合浦郡时期

——合浦两千年(二)
刘显钊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国,汉武帝在岭南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七郡。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合浦意为“江河汇流入海之地”这其实是后世的阐发,古籍并无记载“合浦”一名的含义。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说,“合浦”的原始意义可能来源于百越语言,“合浦”通假“乌浒”。通俗来说,就是这个地方原来有一个名为“合浦”的越人部落,汉朝平定南越后,沿用部落名作为地名。

  汉代合浦郡的辖境广大,东起今广东开平市至新兴县一带,北起今广西容县、横州市、南宁市邕宁区一带,西起今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以西,南达今雷州半岛,曾一度直辖海南岛,后改为“遥领”。合浦郡下辖合浦、徐闻、高凉、临允、朱卢5个县,郡治合浦县。汉代合浦县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不含上思县)、玉林市(不含兴业县)、横州市、南宁市邕宁区(部分)以及广东廉江市。合浦汉墓群出土的丰富文物有力证明合浦郡的治所在今合浦县廉州镇一带。这个位置扼守南流江入海节点,连接河运与海运,战略地位重要。西汉至东晋,合浦县的管辖范围总体呈缩小趋势;合浦郡的管辖范围虽有变动,但始终是一个管辖面积广大的郡。汉代大部分时间地方行政制度实行郡县二级制,郡的地位相当于今日的省,郡守官秩二千石,与中央的九卿平等,太守调到中央可以做九卿,因此汉代合浦郡太守的权力远比唐代廉州刺史、明代廉州知府的要大。

  汉代合浦郡历史的最大辉煌在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合浦郡辖下的合浦港、徐闻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可行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可见,汉王朝使团是在合浦郡出发的,航海线路大致是沿北部湾海岸经马来半岛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受当时航海技术的限制,船队只能沿海岸航行,整个航程往返需要3年以上时间,是一段十分艰难的旅程。

  异域奇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合浦汉墓群出土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具有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3个特点。当时尚属奢侈品的玻璃、绿柱石、水晶、红玉髓、玛瑙、石刻石髓、石榴子石、琥珀、绿松石在此都有出土,反映了汉王朝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直接贸易或间接贸易。一些非贸易品,如波斯陶壶、铜钹等,也随之传入合浦。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藏1件波斯陶壶,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波斯陶壶是2009年在合浦县寮尾13号墓地出土的,口径8.2厘米、最大腹径19.2厘米、足径10.8厘米、高34.4厘米,年代为东汉晚期。陶壶为黄白色陶胎,属低温釉陶,釉呈青绿色,表面光滑,釉里密布裂纹,器内也施一薄层淡青色釉。小口为外侈口,“V”形短流,圆唇,细长颈,椭圆形腹,矮圈足。颈至腹上部附有一曲形手柄,柄上饰两道凸棱,肩部饰两周宽带纹。这是首次在汉墓中发现青绿釉陶壶,造型与中国汉代的绿釉陶器明显不同,测试结果显示,釉面的化学成分组成与中国古代多种陶瓷釉无一相同或相近,是完全不同的体系。而与帕提亚帝国的陶壶,无论造型和釉色都极其相似,应该是从波斯输入的。

  除“引进来”外,还有一些合浦郡的特产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如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巅,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树。”说明合浦郡是中国肉桂树的原产地。美国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认为肉桂的输出是古代中国对波斯医药学的重要影响,现今伊朗官方语言波斯语仍将肉桂称为“中国木”。而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在《丝绸之路》中指出:罗马帝国对肉桂的需求也很大,肉桂因此售价不菲。1罗马磅的高质量肉桂价值1500枚古罗马银币,而低质量的也值50个银币。

  汉代合浦郡还以出产珍珠闻名于世,《后汉书》记载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珍宝”。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称:“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南珠之所以又名“合浦珠”,除因为合浦县一带所产的珍珠品质较高外,还因为今日两广的沿海地区在汉代绝大部分属于合浦郡。临近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辖境在汉代虽非合浦郡管辖,但也受到南珠文化影响,在清代出现还珠沥、合浦市这2个地名。

  西汉中期合浦始设郡县后,大量中原地区的汉族迁入并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汉越文化在此交融,这也充分反映在出土文物上。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1对铜凤灯,是1971年在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的,通高33.0厘米,长42.0厘米,宽15.0厘米,年代为西汉晚期。铜凤灯为雌雄一对凤造型,昂首回望,双足并立,尾羽下垂及地,足、尾形成鼎立之势支撑全身。头、冠、颈、翅、尾和足等各部位比例匀称,通体细刻羽毛,精致美观。铜凤灯通体錾刻精致的羽毛纹,这种錾刻纹饰在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流行于岭南地区,其他地区很少见。錾刻工艺即在铸成铜器的薄胎表面,用坚硬的刀具錾凿和镂刻精细繁缛的花纹,使其显得分外华丽、别具一格。这是受到百越文化影响的表现,反映汉代合浦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群众游行环节中,当广西彩车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引起了珠乡人民的欢呼——彩车车头两侧各有一盏显眼的、合浦出土的“铜凤灯”。

 
     标题导航
~~~
~~~——合浦两千年(二)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北海政法综治
   第06版:繁花 副刊
   第07版:廉州湾 副刊
   第08版:时事
走进红树林
合浦郡时期
黄花风铃木
最美的遇见